紀錄片《生生》認識食道語
來源 : 朱薏 整理編輯
update : 2020/10/23 例如在第三集裡,一群喉癌患者,在全喉切除手術之後喪失聲帶及喉頭,再也無法使用原來的聲音及方式說話,因此參加醫院主辦的食管發聲訓練班。學習和訓練過程十分不易,但憑藉著堅毅及努力,許多患者逐漸以食道語恢復與人的溝通,走出退卻與封閉。
何謂食道語?
食道語發聲法是最自然的發聲法,食道語是利用吸引法或吞嚥法將空氣引進食道上端,作為震動假聲門的原動力,當進入食道中的空氣被排出時,咽喉與食道連接處的肌肉(又稱為假聲門)會被震動,而發出聲音,再配合不同的口腔動作,就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。缺點:音量較小,須長期練習。
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對食道語提出的優缺點如下:
(1) 食道發聲是自己用身體學會的聲音,這和動手術之前是一樣的肉聲。
(2) 在外觀上和以前一樣,是非常自然的說話方式。
(3) 在會話中有高低音調,能夠表現喜怒哀樂的感情。
(4) 在會話中能夠自由的使用雙手(其他三種發音方式,在說話時均要使用一隻手),能夠拿著刀叉進餐,同時進行會談。
(5) 掌握並學會吸氣法後,嗅覺也恢復了。
(6) 掌握吸氣法的人,能夠在一定程度上,對太熱的醬湯和拉麵等「呼」「呼」的吹氣降溫,「嘶」「嘶」的吸入口中。
(7) 在發聲教室一起練習,相互鼓勵,能夠結識不少朋友。人多練習時也出現競爭對手,辛苦的練習變為一種樂趣,另外一點一點逐漸進步,從中感到人生意義。
該會並提出各種不同發聲方式之優缺點比較表:
如同影片中一位食道語者所言:「食道語學員們的第一課不是學習怎樣打嗝,而是學習如何面對失去」。在《生生》這部聚焦癌症患者故事的紀錄片中,每位主人翁都失去了健康,每位患者家庭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盼望與失望間掙扎,但每一個案例的紀實帶給觀眾的,是影片海報上的那句-「不止來去,生生不已」的認識與力量!